5月18日,從江南大學傳出消息,該校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劉小浩教授團隊實現了二氧化碳(CO?)一步合成乙醇。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美國化學會·催化》。
劉小浩團隊經過持續5年攻關,創新性地采用結構封裝法,精準構筑雙鈀活性位點—納米“蓄水”膜反應器,實現了二氧化碳在溫和條件下一步近100%選擇性轉化為乙醇。
乙醇是重要的基礎化學品,還可轉化為乙烯和下游高價值化工產品。在乙醇制備方面,工業上一般采用糧食發酵法和煤基乙醇技術。糧食發酵法制備乙醇不可避免出現“與人爭糧”的局面;煤基乙醇工藝路線復雜,制造過程中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近年來,國際上雖已開發出多種途徑將二氧化碳轉化為乙醇。在連續流固定床反應器中制備乙醇,由于其便捷的物質流和能量流管理,更容易實現工業應用。文獻雖然已經報道了在連續流固定床反應器中合成乙醇,但采用單一催化劑一步合成乙醇,存在選擇性低、容易發生副反應等問題,目前的技術無法實現可控精準增碳定向生成乙醇,易產生大量低價值的副產物。劉小浩介紹說:“因此,我們考慮開發全新的催化體系來突破這一關鍵技術難題。”
該團隊合成的催化劑結構類似于一個膠囊,其膠囊內部封裝了二氧化鈰載體分散的雙鈀催化劑。據劉小浩介紹,膠囊的殼層具有高選擇性,疏水修飾后,可將反應過程中生成的水富集在內,使雙鈀催化劑處于富水蒸氣反應環境,從而解決了催化劑穩定性問題;乙醇作為反應產物可持續生成,并通過擴散離開納米膜反應器。
該催化劑能夠在3兆帕、240℃的溫和條件下,在固定床反應器中二氧化碳加氫連續流一步高效穩定制乙醇。該催化工藝路線簡單,可在單催化劑單反應器中一步完成,乙醇選擇性接近100%,無副產物生成,大幅降低了過程分離能耗。
據了解,科研團隊基于前期研究基礎,構筑的雙鈀活性位點,具有獨特的幾何和電子結構。其鄰近的鈀位點和富電子特性有利于促進中間物種碳—氧鍵解離和隨后的碳—碳偶聯,從而實現二氧化碳加氫定向生成單一高價值產物乙醇。
劉小浩表示,科研團隊下一步研究重點將圍繞改進催化劑制備技術,在保證乙醇近100%選擇性的前提下,獲得更高的二氧化碳單程轉化率,以及更優異的催化劑穩定性。同時,他們計劃開展催化劑規模放大研究,進行中試,并盡早將該技術推向工業應用,為二氧化碳高價值利用和實現國家“雙碳”目標提供技術支持。
劉小浩表示,該項工作的突破性進展奠定了二氧化碳精準催化增碳的理論基礎,為以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原料定向合成碳二平臺分子,實現碳二化學高值化利用開辟了新的途徑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