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堂退出北京進入倒計時階段。位于三里屯世茂百貨的華堂食品館將于12月19日正式關閉,華堂在京門店僅剩華堂商場豐臺北路店、亞運村店兩家百貨店。業內人士認為,經營高端精品食品的華堂食品館是伊藤洋華堂在北京地區最有增勢的店型,關閉后如仍不進行戰略調整,僅余的兩家華堂百貨恐怕難以為繼,將陸續撤出北京。
在7月關閉了大興店,11月初關閉十里堡店后,華堂商場再傳關店消息——三里屯華堂食品館將于下月停止營業。華糖洋華堂商業有限公司財務本部直屬部長程寧表示,閉店由租約到期和經營狀況不善造成。而對于撤離后物業的使用問題,物業方樂視營運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樂視對于該場地仍在規劃中,不便透露細節。
在華堂食品館,閉店通知的告示牌已擺放在食品館門前。公告顯示,由于公司經營結構調整,華堂食品館將于12月19日起停止營業。相對于其他華堂百貨門店內的超市業態,華堂食品館經營的品類以生鮮、進口食品、酒類、熟食和生活雜物等為主。臨近中午,大批在附近工作的白領在食品館的自制食品區消費,部分柜臺還排起了長隊。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相比于其他華堂百貨店,食品館人氣更高。目前不少貨架都在進行8折促銷。程寧表示,食品館在附近已有知名度,吸引了不少有購買力的固定顧客。與其他門店的業態組合不同的是,三里屯店以經營高端精品食品為主,進口食品的比例也更高。程寧向北京商報記者舉例,在華堂商場其他門店的超市內,3—5盒三文魚生魚片大概需要2—3個小時才能被消化掉,但在三里屯店,5分鐘即售空,需要工作人員進行補貨。
程寧透露,食品館關閉,除了租約即將到期外,還有華堂經營不善等原因。“2013年3月,華糖洋華堂商業有限公司從北京王府井洋華堂有限公司手中接管了位于三里屯世茂百貨的王府井洋華堂門店,并以“華堂食品館”全新亮相。隨后的兩年內,食品館經營態勢一直不錯,但進入今年以來,由于多方面原因,華堂食品館不但增長速度放緩,還一度缺乏增長跡象,甚至開始走下坡路。”經過華糖洋華堂商業有限公司和伊藤洋華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等公司的協調和多方考慮,最終決定關閉食品館。
在寸土寸金的三里屯地區,相比于其他業態,華堂食品館每平米承受租金的能力相對較弱,如果物業方樂視漲租,華堂經營大面積的食品館恐怕也受很大沖擊。來今年5月,世茂廣場·工三在從百貨到購物中心的轉型后,最終易主樂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華堂食品館的關店恐怕與陽光新業和華堂的分手類似,樂視收回后收益會比目前更高。
微調難治本
至于華堂商場在京僅存的豐臺北路店和亞運村店是否繼續經營,華堂會不會最終告別北京市場,程寧表示,目前店鋪和總部暫未收到停止經營的消息,“兩個店鋪仍在照常工作,財務預算也仍在進行。”
曾經風光一時的百貨業如今已深陷業績寒冬。2014年以來,在電商和購物中心的沖擊下,中國乃至全球百貨企業或斷腕自救,或進行戰略轉型。伊藤洋華堂也陸續進行了調整。近幾年來,伊藤洋華堂曾通過開設華堂食品館和增加十里堡華堂內的兒童業態留住顧客,但兩家門店均于今年閉店。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華堂僅剩的兩家百貨店目前仍沒有進行大規模業態調整的計劃,程寧透露,即便有調整,也僅是微調。
“目前,集團仍未有調整指示,其余門店的衣、住、食比例沒有大規模調整計劃。”程寧介紹,受限于豐臺北路店和亞運村店賣場結構,進行大規模業態調整可能性極低。不過,從剩余兩門店的經營內容來看,作為“人氣收割機”的兒童業態或將得到增加,曾經以經營自營服裝為主的衣料部,今后將更多的采取店中店模式經營,超市或將加大自制食品或進口食品的比重。
目前,國內大部分傳統百貨店仍是以向商戶收取租金的聯營模式形式來經營。但隨著消費方式的變化,這種模式弊端也逐漸顯現。傳統百貨店管理團隊要參與到經營層面,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卻沒有產品開發,沒有產業鏈整合,只能做個“二房東”。戰略轉型已經成為橫亙在傳統商業面前的一道難以逾越的現實問題,這種單一業態已難以滿足消費者“一站式”多元化的體驗消費需求,傳統商業要想重新煥發生機,必須進行戰略轉型,且迫在眉睫。
供應鏈陷惡性循環
在北京,華堂因“吃老本”、無法與時俱進屢遭詬病。伊藤洋華堂中國總代表、中國區總裁三枝富博曾表示,相比于成都的伊藤洋華堂店,北京華堂在調整和改變方面做得比較少。近幾年,華堂也在根據消費者的反饋和調查在商品方面進行調整,然而調整難見成效。市場的低迷表現讓供應商考慮虧損業務的剝離,華堂商場的業績無法給予供應商信心,經營狀況也因此造成惡性循環,甚至每況愈下。
接近華堂方面的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近幾年,不少供應商終止了與華堂的合作關系,華堂也難像過去一樣找到大批優質供應商。最終造成華堂無法跟上顧客需求的變化,未給顧客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
不過,即便百貨業等業務有摧枯拉朽之勢,但華堂集團仍將在北京市場堅持GMS業態作為經營大方向。GMS即大型綜合性超市,是采取自選銷售方式,以銷售大眾化實用品為主,并將超市和折扣店的經營優勢結合為一體的、品種齊全、滿足顧客一次性購齊的零售業態。在中國市場,GMS業態曾因華堂商場的擴張而大受歡迎。不過,隨著體驗式購物中心的火爆,GMS業態逐漸失勢。
華堂初入中國內地市場時,曾因快速迎合消費者喜好的改變而把握住了市場先機,引發了GMS“百貨+超市”業態布局的革命。程寧表示,彼時北京的商業市場還未發展成熟,對服務的理解也不一樣。隨著時代發展和消費者消費觀念、消費方式和消費需求的轉變,落后于消費者的華堂逐漸失寵。
程寧表示,除了業態或將進行微調,華堂商場豐臺北路店和亞運村店將堅持商業本分,向消費者提供優質商品和服務。相比于網絡,百貨仍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五感體驗,試穿、試吃、試用的“三試運動”也將增強消費者對商品和商品服務的體驗。
頹勢加劇
對于華堂的日漸式微,北商研究院特邀研究員、北京商業經濟學會秘書長賴陽表示,商業企業業績下滑有多種原因,如經營團隊水平不高、企業運營能力不足等。但華堂入華以來一直是企業模仿的典范,業態的疲軟和華堂的止步不前才是企業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賴陽認為,在進入云消費時代, 消費者剛性需求購買接近于無已成為大趨勢,在此背景下,華堂“一站式購物”的核心價值受到沖擊嚴重。“消費者曾經在周末用半天或一天時間購物,現在這些需求被網絡解決,消費者在周末更偏向于吃、喝、玩、樂等享受業態,華堂即便有極高的經營管理水平,但已明顯與消費者的消費需求脫節。”賴陽表示,華堂欠缺的是戰略轉型,而非微調,微調難逃撤離北京的厄運。
事實上,目前不止華堂食品館,百貨內的其他超市也越發小型化。從去超市專柜挑選袋裝面包,到現在前往面包類專營店或購物中心挑選現做現吃的面包,消費者的購物方式有了極大轉變。此外,隨著生鮮電商的發展,消費者帶走商品的需求越來越低,更多的是現買現吃。
其次,食品館的運營要依托于華堂整體的采購體系。這也需要大量穩定的店鋪作為支撐。目前華堂僅剩兩家門店,與合作伙伴的議價能力、定制產品能力均被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