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目標是引導和促進規劃實施的重要手段,是推動規劃落實努力的重要方向。為明確“制造強國”的任務和重點,《中國制造2025》綜合考慮未來國際發展趨勢和我國工業發展的現實基礎條件,根據走中國特色工業化道路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總體要求,提出了“制造強國”的若干發展目標,加快實現我國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變。
指標選取的總體考慮
《中國制造2025》指標體系的設立,綜合考慮了以下幾方面因素:
第一,能夠體現制造強國的主要特征。指標的選取,既要能夠反映雄厚的產業規模、優化的產業結構、良好的質量效益、持續的發展能力等制造強國的主要特征,又要借鑒參考國外的評價指標,形成與國際之間具有可比性的指標體系。
第二,能夠體現新型工業化的根本要求。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實現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是實現工業化的必由之路。指標的選取,要充分體現創新驅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質量效益、兩化深度融合的根本要求。
第三,指標數據具有可獲得和可比較性。指標的設立考慮了歷史數據的可獲得和可量化性,如制造業增加值、勞動生產率、R&D投入、專利、能耗等指標,能夠實現與歷史數據的對比及與國外發展情況的比較。
第四,體現系統性和全面性相結合。指標的設立要能夠滿足系統評價制造強國的需要,同時還要體現制造業當前發展情況、國際競爭力、發展潛力等各方面的綜合實力,體現系統性和全面性的良好結合。
綜合考慮上述因素,經研究,《中國制造2025》采用了創新能力、質量效益、兩化融合、綠色發展4大類共12項指標。
體現創新能力的指標
加強自主創新能力是實現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的核心,是實現我國價值鏈低端向高端躍升,加快推動增長動力向創新驅動轉變的重要舉措。《中國制造2025》提出,到2020年掌握一批重點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優勢領域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到2025年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
從定量指標看,確定了兩個目標任務:
一是規模以上制造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為與國際具有可比性,該指標的預測,使用OECD的統計數據。未來十年,以OECD統計的1999~2012年我國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年均增速5.9%進行測算,2020年和2025年指標將分別達到1.26%和1.68%(詳見圖表1)。
二是規模以上制造業每億元主營業務收入有效發明專利數。據統計,2006~2013年,我國規模以上制造業每億元主營業務收入有效發明專利數從0.16件增加到0.36件,年均增長12.4%,平均每年增加約0.029件。未來十年,按照12.4%的年均增速測算,2020和2025年指標分別達到0.83件和1.48件;按照年均增加0.029(件)測算,2020和2025年分別達到0.57件和0.71件。為提高指標預測的準確性,取兩者均值,2020和2025年指標分別達到0.70件和1.10件(詳見圖表2)。
體現質量效益的指標
工業發展質量效益指標主要包括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制造業增加值率和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速三個指標。
一是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該指標為國內獨創,是反映我國制造業質量整體水平的經濟技術綜合指標,由質量水平和發展能力兩個方面6個維度12項具體指標計算得出。未來10年,預計國際市場需求不足的局面難有根本改觀,傳統低端產業競爭優勢走弱不可避免,質量競爭力將繼續保持中低增長速度,為此以年均增長0.19分(2010~2013年平均增長0.19分)計算,2020年和2025年分別達到84.5分和85.5分(詳見圖表3)。
二是制造業增加值率。受世界金融及經濟危機影響,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率2008~2011年下降速度較快,近兩年來開始止跌回穩。從2012年情況看,發達國家一般在35%以上,美國、德國、日本甚至超過45%,我國僅為其一半左右。未來十年,我國制造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步伐加快,重化工業和加工貿易比重降低,制造業將逐步向價值鏈高端提升,預計“十三五”期間制造業增加值率將走出低谷期,2020年比2015年提高2個百分點,到2025年恢復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比2015年提高4個百分點(詳見圖表4)。
三是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我國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但增速遠遠高于僅為0.5%~2%的美、日、德等發達經濟體。未來十年,隨著我國工業經濟進入新常態,制造業增加值增速將逐步放緩,而制造業就業人口規模將相對穩定并突出結構優化,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與制造業增加值變化正相關并略高于后者增長速度。預計“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間,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速分別為7.5%和6.5%左右(詳見圖表5)。
體現兩化融合的指標
未來十年,制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取得明顯進展,兩化融合邁上新臺階,寬帶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關鍵工序制造裝備數控化在規模以上企業得到廣泛應用。
首先,寬帶用戶數。“十三五”期間,根據國務院頒布的《“寬帶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發展目標,2020年我國固定寬帶接入用戶將達到4億戶,其中家庭寬帶用戶約3.3億戶,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將超過70%。“十四五”期間,我國固定寬帶發展進入緩慢增長的飽和階段,預計寬帶用戶年均凈增規模在1100萬,據此估算2025年我國固定寬帶接入用戶將達到4.8億戶,其中家庭寬帶用戶將達到3.9億戶,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達到82%,達到發達國家當前的平均發展水平(詳見圖表6)。
其次,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參照2011~2014年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年均增加3.1個百分點,并遵循指標超過60%增速將放緩的普遍規律,預計“十三五”期間,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年均增加2.7個百分點,“十四五”期間,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年均增加2.4個百分點,2020年和2025年指標將分別達到72%和84%(詳見圖表7)。
再次,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參考2011~2014年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增長趨勢,預計“十三五”期間指標年均增加3.3個百分點,2020年指標達到50%。“十四五”期間,遵循指標超過60%增速將放緩的普遍規模,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年均增加2.8個百分點,到2025年指標達到64%(詳見圖表8)。
體現綠色發展的指標
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點在工業,難點也在工業。由于工業能耗占全社會能耗的70%以上,工業排放污染是我國污染的主要來源。《中國制造2025》提出,到2025年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中國制造2025》還確定了4個定量指標,即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2020年和2025年分別較“十二五”末降低18%和34%;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下降22%和40%;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降低23%和41%;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由“十二五”末的65%分別提高到73%和79%。
實現規劃目標的保障措施
《中國制造2025》規劃期限長,且全球制造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我國經濟也處于快速發展之后的轉型期,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強,為促進《中國制造2025》目標的實現,必須加大政策支持,加強規劃實施的監測評估與調整。
一是加強組織實施保障。成立由國務院領導同志擔任組長的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統籌推進《中國制造2025》各項戰略任務實施。設立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為規劃實施提供持續的、高水平的決策咨詢。
二是完善政策支持體系。規劃提出了深化體質機制改革、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擴大制造業對外開放等保障措施,通過制定部門分工,落實責任,加強督促檢查,推動規劃各項政策舉措落到實處。
三是加強監測評估。建立《中國制造2025》第三方評價機制,利用社會智庫、企業智庫等第三方機構,定期發布《中國制造2025》實施進展,推動公民廣泛參與實施和監督,確保規劃目標順利實現。
歷史證明,每一次制造技術與裝備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響了世界強國的競爭格局,制造業的興衰印證著世界強國的興衰。實踐也證明,制造業是創新的主戰場,是保持國家競爭實力和創新活力的重要源泉。大力發展制造業,對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實現百年強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必須堅定發展制造業的決心和信心,通過制造業創新升級,鑄就更加堅實的強國之基。